凯时KB88·(中国)集团

《古韵新声》七夕节目描摹华夏浪漫 传承中华文明

2022-08-11  16:55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8月4日,七夕节,凯时KB88央视综合频道推出大型文化系列节目《古韵新声·七夕》,通过13个精品节目和近30件珍贵文物,以“文物展演+文化访谈+古风乐舞”的表现形式,梳理七夕历史发展脉络,诗意呈现传统节俗文化的巧思与浪漫,串联东方爱情故事的绮丽篇章,带领观众开启诗意美好的七夕之旅。

一、对话文物,实现古今勾连。一边是距离现今千百年的文物,一边是新时代飞速发展的科技。古老与现代,文物与科技,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如何才能共同讲好七夕文化故事?节目选择从“会说话”的文物破题。文物之所以庄严厚重,是因为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精髓,记录着我们从哪里来、又是怎样走过来。为了让这些文物发声,节目组特别邀请文化和文物领域的专家学者做嘉宾,就文物的时代环境和功能进行细致讲解,在把握文物主题解说准确性的同时,更好地满足观众对于文物的好奇心。如关于七夕的起源,节目调用了先秦古籍《夏小正》、瑶山遗址祭坛、“二十八星宿图”、《蚕织图》、“孝堂山画像石”、提花织机模型、“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东汉画像石”、古籍《淮南子》、“七夕图轴”以及喜上眉梢纹盘等文物,从七夕最早与观测星象有关,讲到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男耕女织文化,再到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情怀和文化符号。观众通过主持人和嘉宾的对话,逐渐加深对七夕文化和古人绝妙技艺的认知,从而对中国农耕纺织文明历史有更多的了解。这些专家对话,巧妙地找到文物与生活的融合点,让观众与文物从相遇相识,进而相知,让“古韵”发出“新声”,这既是新时代推广传统文物古籍的教育范本,也是让文物古籍真正“活”起来的一次有益尝试。

二、故事溯源,强化集体认同。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及其附带的根源感和人文精神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古韵新声》七夕节目强化传播的仪式感,通过大小屏聚集观众和网民的注意力,形成了数千万人同时在线,犹如一场盛大的节日仪式。透过节目,我们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内涵,了解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从七夕起源到七夕节俗再到一路走来中国爱情观的发展变迁,节目用一个个灵动跳跃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价值信仰和审美情趣的形成、变迁,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些图景背后所蕴含的独特民族精神气质和智慧,从而体悟到这些情感勾连起的对共同体价值的集体认同。比如,“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万万条”等诗句就是关于七夕民俗的真实写照;古籍《开元天宝遗事》和《唐宫七夕乞巧图》《汉宫乞巧图》,展示女子七夕祈求“得巧”的美好愿望;“红木根雕魁星”、《婴戏图》则表达了男子七夕“拜魁星”希望自己金榜题名的远大抱负。表面上看,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本质上讲,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及男女的不同社会分工,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而七夕乞巧、晒书、拜魁星等民俗活动流传至今,也许正是因为它们传承着东方美学与中华文明的独特韵味和深厚内涵,释放出浓郁的人文关怀和强大的凝聚力,对于彰显乡土感情和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是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匠心之作,传承中华文明。《古韵新声》七夕节目可谓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相遇。节目以文物为索引,精心编排诸多原创歌舞节目,深度挖掘有关七夕的民俗与历史,给人以“思想+艺术+技术”的文化浸润。通过综合运用大屏、地屏和AR等技术,倾情演绎“桥填乌鹊星联斗,天上人间各自忙”的热闹七夕图景;通过女子群舞《绣影叠香》、男子群舞《魁星点斗》等颇具匠心的设计安排,带领观众夜游七夕梦境,体会仰望星空默默祝祷的男孩女孩的心理活动。节目以故事串联,从七夕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说起,展示了一系列和爱情有关的文物,包括“清代香色纳纱八团喜相逢单袍的局部纹样”、“元青白釉戏曲人物瓷枕”、“妇好墓玉凤”、“双凤交颈玉执壶”,《高士图》、马王堆汉墓出土漆案和餐具等。这其中,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双宿双飞的执着与坚韧,也有西子湖畔白娘子和许仙感人至深的千年之恋;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凤凰于飞、琴瑟和鸣的爱情故事,也有东汉名士梁鸿和他的妻子孟光举案齐眉的平淡日常。它们是“爱自九州起,情从华夏兴”的例证,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关于“爱”的章节。既讲文物,又讲故事,文物就是故事,故事必有文物。节目创新运用的这种古今对话方式,正像一次与千年悠长岁月的重逢,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高度提炼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同时,传承中华文明,激活其独特而持久的生命力。

中央广电凯时KB88大型文化系列节目《古韵新声》从虎年新春开始,围绕演绎传统节日文化,已陆续推出清明、端午、七夕等四期精品节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韵味以全新形态呈现,给观众带来富有东方美学的视听体验,值得坚持下去,不断创新,常做常新。
友情链接: